2010年,東湖高新區成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第二年,總規劃面積66.8平方公里的武漢未來科技城破土動工,承載著集聚高層次人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使命,著眼于未來,瞄準高端研發、新興產業,做光谷的“大腦”和智力中樞。
過去8年,武漢未來科技城凝心聚力,堅持初心,孕育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這里站在產業發展的頂端位置!”12月13日,從硅谷、倫敦、特拉維夫等地來光谷參加“黃鶴杯·2018中國光谷3551國際創業大賽”的團隊,到武漢第一站就是登上武漢新能源研究院,他們不停拍照和記錄,并贊嘆:“這里不僅將為城市發展積蓄強大的后勁,更為人類的發展開辟了未來。”
8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上的藍圖。現今,以國家存儲器基地和華為武漢基地為兩極,中間創新帶上,10大工業技術研究院、央企研發機構、知名民企星羅棋布,一路延伸至光谷地標“馬蹄蓮”腳下,逾千家企業,近3萬名科技創新人員與世界同步創新。
自主培育的第一家本土上市公司銳科激光沖上A股,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相繼落戶,中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即將在此量產……今年以來,武漢未來科技城頻現高光時刻,蓄勢邁向世界級科技創新高地。
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國家項目、全球首個等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
總投資30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拔地而起,到2023年將達到30萬片/月的芯片生產產能,成為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是光谷作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承擔的最大國家戰略性產業布局,將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今年相繼落戶,旨在形成創新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華為高錕實驗室建成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光通訊半導體芯片研發中心,華為平板、筆記本等最新終端產品在這里經歷上萬小時、上千萬次的測試,走出去后代表“中國智造”,可達到歐洲、北美、日本、澳洲等世界上大多國家和地區的標準。
虹識技術研發的全球第一款虹膜生物識別ASIC芯片QX8001芯片成功流片,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40納米高精度北斗導航芯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研制的世界首臺深海漁場大型裝備,已交付挪威企業使用……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正在開創人類一個全新的時代。包括不少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在內,武漢未來科技城近3萬名科技創新人員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加速形成高端研發集群
光谷“大腦”8年孕育千億創新極
本月11日,銳科激光在京領回“改革開放40年創新力企業”榮譽稱號。該企業產品填補了我國首臺萬瓦光纖激光器的空白,重構全球激光產業版圖,今年完成了20kW全光纖激光器的研制。
這也是該企業上市后又一重大科研成果。今年6月,銳科激光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這是我省今年首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武漢未來科技城自主培育的第一家本土上市公司。
武漢未來科技城的激光產業園內,銳科激光正在實施集芯片、器件、系統于一體的垂直化鏈條打造與整合,以應對市場需要和不斷提升的激光器技術水平。
8月,全球軟件巨頭新思科技投建的全球研發中心封頂。這是總部位于美國硅谷的新思科技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投建的頂級研發中心,將吸引海內外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落戶,加強企業協作融合,并推動下一波硬件和軟件技術的發展。
依托龍頭企業和平臺,武漢未來科技城正在形成六大研發產業鏈——以華為、武漢光電工研院為龍頭,做強光電子信息產業研發集群;以長江存儲、新思科技為龍頭,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研發集群;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為龍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研發集群;以激光院、銳科激光為龍頭,培育激光產業研發集群;以新能源研究院、中國電子為龍頭,形成新能源環保產業研發集群;以智能裝備院、海洋裝備院為龍頭,形成高端裝備產業研發集群。8年間,14家世界500強、20家央企、逾千家創新企業落戶,作為光谷“大腦”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創新投資已達數千億元。
機制創新厚植發展沃土
源源不絕撒播引領未來之種
機制活則滿盤活,這里以創新平臺為載體,加強創新支撐服務,鏈接高端創新資源,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激情奔涌,高知、高智不斷集聚,創新動力愈發強勁,創新創業氛圍愈加濃厚,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14日,華中科技大學教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孫雷蒙創辦的華引芯科技,摘得“黃鶴杯·2018中國光谷3551國際創業大賽”冠軍,該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倒裝Micro-LED芯片顯示技術,應用在汽車大燈上,可以配合導航系統,直接在路面上投影行車路線,形成這種酷炫的應用場景,僅需激光大燈10%的成本,即可實現與之相同的光照效果。
該項目通過武漢光電工研院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建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進,落戶武漢未來科技城。無獨有偶,去年,該項大賽冠軍、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華爾街人工智能研究科學家王星澤,其“新一代機器視覺及人工智能繞障識別系統”,同樣由光電工研院投資。
播下種子的武漢光電工研院,已推動31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轉化金額共計2.54億元,培育企業過百家。構建大腦三維“公路”“鐵路”圖,看看哪根神經線路“搭錯”造成疾病;不用再痛苦地活體取樣,通過光纖鏡頭放大組織細胞就能看癌變……這些叩問人類未來的創新團隊,有些為高校教授主導,有些是企業高端人才辭職后創建,也有引進的獨角獸企業在此孵化。英雄不問出處,在入駐對象上,未來科技城堅持以技術先進性為前提。而在產業引導上,除布局光電子、新能源等支柱產業外,也有人工智能等追趕未來的產業。
“除了參天大樹,我們更想擁有一個能形成獨立生態系統的熱帶雨林,這里既有大樹又有花草,既有植物又有動物,既有陽光又有雨水溪流,它們在這個系統里相互依存,繁榮共生。”武漢未來辦相關負責人介紹,600余個全球創新創業團隊在此匯聚,創新之種,源源種下。
聚才:國際標準服務“第一資源”
凝心聚力 建高端創新人才聚集高
人才引領未來。武漢未來科技城是全國四家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之一,東湖高新區建設自由創新區的核心區,也是光谷唯一定位于高端研發和高層次人才聚集的高科技園區。按單位面積算,這里的人才、專利在全市最密集。本月,武漢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光谷)落戶武漢未來科技城,人才集聚引領地位彰顯。
9月,人工智能研究院落戶武漢未來科技城,甫一落戶即招兵買馬,門檻都為博士。如果說在光谷廣場,你碰上的很可能是大學生,而在未來科技城,“馬蹄蓮”下隨便一個路人甲,就可能是科研牛人或者創業大咖,在武漢未來科技城近3萬科技創新人員中,碩博士占38%。
通過機制創新,武漢未來科技城助高端人才圓創業創新夢。2015年,曾在武大求學的陳長清創業,在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平臺上,成功研制出世界領先的全波段紫外UV-LED核心器件。光電工研院為解決其“打樣”難題,為其引入一條獨立生產線,即使一片樣品也能生產,并隨時進行修改、迭代,為其做了120多個小型電路板。陳長清評價其“不亞于斯坦福大學的服務平臺”。
未來科技城除了將省、武漢市、光谷出臺的各項人才優惠政策用好,還建立了光谷人才企業發展服務中心,今年首設迷你版的政務大廳,包含企業入駐、稅務、人社等10個辦事窗口。依托該平臺,舉辦和承辦了“光谷菁英薈”“333會”等各類創新創業活動30余場,內容涵蓋政策解讀、金融對接、技能培訓、企業輔導、中介服務、生活服務等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各個環節。
筑城:國際視野為“世界光谷”探路
一座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加速崛起
按照“國際領先、世界一流”的建設標準,從建設之初,未來科技城比照的是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城市或地區,學硅谷的快速孵化、學倫敦的營商環境、學以色列的創新服務,一直致力于打造的,是一種平等、協作的自由創新氛圍。從空中俯瞰這片土地,不止一朵“馬蹄蓮”,100公里路網、100萬方綠化、2條軌道交通,一座具有國際領先氣質的高科技新城正在崛起。這里,創新環境與國際接軌。硅谷創新經驗中,離不開“自由”二字,因此,園區鼓勵建立公共研發平臺、公共實驗室、眾創空間等新型服務平臺,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如西門子、智能裝備院、新能源研究院等,均建設了專業化創新平臺、應用軟件設施等世界一流、國際同步的眾創空間。這里,城市功能正在提檔升級。國際化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已對外招生,地質大學新校區即將建成投用。這里,城市的最新嘗試正在發生。華為武漢基地智能家居館內,用一部智能手機就能操控全屋智能設備,未來生活窺見一斑。武漢未來科技城F1棟12樓,武漢虹識技術有限公司年輕的工程師們只用將眼睛在門禁系統上掃一下,即可打卡進入;庫柏特公司可分揀貨物的機器人智能自動售賣廳,已在未來科技城投入運營,背著快遞箱能繞開路障的無人配送車,已跑在園區道路上。這里,為城市高質量、集約化發展尋找范本,為光谷探索未來城市模樣探路,一座兼顧區域產業經濟和人居環境融合發展的人才自由港“硅谷小鎮”,也將悄然聳立。
打造“創新國家隊、光谷動力源”
下一個5年建“自由創新區”核心區
創新,贏得未來。未來,還看現在。未來科技城謀定而后動,今年端出下一個5年產業規劃,要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參與世界競爭的國家創新平臺,在光谷建設全球創新創業網絡重要樞紐的大局中,下好先手棋。“中國光谷”邁向“世界光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武漢未來科技城要進一步突出戰略位勢;另一方面,武漢未來科技城還承擔著“自由創新區”核心區建設任務,持續探索高質量服務和發展實體經濟,營造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創新主體活力迸發、園區環境支撐有力的創新生態,實現創新增長。未來,武漢未來科技城將加速構建集成電路、未來網絡、智能服務等“芯-網-智”智能產業架構,建成科技創新源頭區、戰略產業加速區、人才發展賦能區,打造“創新國家隊、光谷動力源”,為東湖高新區建設“世界光谷”提供有力支撐。
“5年之約”看未來
第一步,到2020年,武漢未來科技城集成電路產業國內領先,創新生態加速構建,園區公共服務配套進一步完善,涌現一批全國領先的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
第二步,到2022年,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創新能力代表國家水平,以光芯片、5G通信為代表的原創型新業態、新產業搶占全球制高點,支撐網絡強國戰略。(長江日報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