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航天產業是我市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我市“965”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國家、湖北省關于航天產業發展部署,搶抓全球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機遇,加快推進我市航天產業發展,經研究,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錨定“中國航天第三極”發展目標,聚焦主導產業,拓展延伸基礎產業,打造引領中部的航天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航天產業發展先行區和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到2025年,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為核心,打造航天運載火箭及發射服務、衛星平臺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服務、航天地面設備及制造等四大主導產業,帶動全市航天產業規模達到千億元級,建成國內一流的航天產業發展先行區。

到2030年,輻射帶動自主可控信息技術、航天云制造、航天增材制造、航天新材料等基礎產業,以及空間大數據、智慧城市系統等延伸產業發展,形成主導引領、基礎夯實、配套完善的新型航天產業生態,深度參與全球商業航天發展,爭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二、空間布局

圍繞“一核兩區多園”功能定位,按照“統籌推進、特色集聚、重點突破、協同創新”的思路,推動我市航天產業發展。

“一核”,即: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重點布局新型運載火箭、衛星平臺及載荷等研發、制造和發射服務,地面及終端產品制造,衛星測運控、衛星互聯網、天基互聯網、通導遙一體化等應用,支持一批重點企業快速發展,帶動新洲區在航天產業領域強鏈補鏈延鏈,積極引進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產業,打造全產業鏈協調發展的“中國星谷”。

“兩區”,即:支持武漢臨空港經開區打造“先進制造集聚區”,重點開展運載火箭、衛星平臺及載荷的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研制,引進上下游企業落地,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生態;支持東湖高新區建設“創新應用集聚區”,圍繞國家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重點發展以北斗產業為核心的空間信息數據獲取、處理、分發等產業生態,推動空間信息應用、地面及終端設備制造產業發展。

“多園”,即:支持武漢經開區、江岸區、黃陂區等區發揮本地基礎優勢,建設若干“航天+”示范產業園,圍繞航天育種、航天智能制造、航天新材料、航天新能源、航天應用服務等領域,推動特色延伸產業集聚發展。

三、支持產業集聚發展

(一)支持龍頭企業在漢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在武漢加大投資布局力度,拉長產業鏈條,重點引進一批航天新材料、高端零部件、地面設備等高附加值配套企業,打造龍頭企業引領、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的航天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招商辦,各區人民政府〈含開發區管委會,下同〉)

(二)加快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發展。支持商業航天領軍企業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開展總裝交付、生產配套、運營維護等航天全產業鏈布局,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實驗驗證等配套機構和產業項目落地,建設一批投資強度大、帶動作用強、規模效應好的示范項目。(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新洲區人民政府)

(三)打造航天示范產業園。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支持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專業研發機構利用“零增地”技改政策,牽頭建設“航天+”示范產業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支持圍繞航天育種、航天智能制造、航天新材料、航天新能源、航天應用服務等,打造一批示范效應好、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園區。(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

(四)推動火箭、衛星和空間飛行器制造。鼓勵在我市開展運載火箭的總裝集成,帶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零部件等基礎產業發展。支持衛星制造企業與本地科研院所、衛星載荷研制單位加強合作,提升衛星和空間飛行器制造水平。(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五)支持“北斗+”空間信息應用。支持國家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鼓勵衛星互聯網、天基物聯網、空間信息云、導航與位置服務等產業發展。組織實施特色應用示范項目,推動北斗定位、導航、授時、遙感、通信體系構建,支持在交通物流、水利水務、自然資源、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行業推廣應用。(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一)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星、芯、網、端”等領域,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技術攻關和產品研制。支持企業以“揭榜掛帥”方式承擔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鼓勵企業牽頭承擔航天領域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牽頭單位:市科技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

(二)支持推廣創新產品應用。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緊密結合,探索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制度,加大對航天產業領域重大創新產品和服務、關鍵核心技術的政府采購力度,擴大首購、訂購、競爭性談判、競爭性磋商、單一來源等非公開招標方式,支持重大裝備首臺(套)、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五、強化保障體系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分管市領導牽頭的航天產業發展推進專班,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我市航天產業發展情況,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統籌推進全市航天產業發展。(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新洲區人民政府、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臨空港經開區管委會)

(二)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統籌協調,加強市區聯動,提升政策支持精準性,以加快開展科技創新、支持龍頭企業在漢發展和構建航天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為重點,夯實我市航天產業發展基礎。鼓勵企事業單位面向航天產業創新需求,圍繞技術測試認證、真實性檢驗、仿真實驗、空間環境建模等建設中小企業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及其他類型公共服務平臺,并按照平臺新設備購置或者改造費用實際發生額的20%分三年給予資金支持,最高2000萬元。(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針對龍頭企業引領的重要配套企業項目,在項目落地、人才落戶、總部用地、職工住房、基礎設施配套等需求上依法依規給予“全方位、個性化、清單式”支持。(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招商辦、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城建局、市房管局、市公安局,市委組織部,各區人民政府)

鼓勵龍頭企業提高航天產業本地配套率,構建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對于本地配套率10%以上,運載能力小于1000kg/700kmSSO的運載火箭單發出廠給予150萬元資金支持,運載能力大于等于1000kg/700kmSSO的運載火箭單發出廠給予250萬元資金支持;對于本地配套率30%以上的,分別給予500萬元和800萬元資金支持。對于本地配套率10%以上的高軌衛星、低軌衛星以及空間飛行器,按照不超過項目實際投入的10%分別給予最高1500萬元資金支持;對于本地配套率30%以上的,按照不超過項目實際投入的20%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資金支持。(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市級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全市航天產業發展。引導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領域,鼓勵各區根據本區實際情況,制定配套產業支持政策。(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地方金融局,各區人民政府)

(三)強化人才支撐。充分發揮我市空天信息領域眾多院士的“頭雁”作用,組建航天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指導我市航天產業發展;依托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加大本地人才培養力度;精準引進行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高層次人才申報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項目,根據入選人才層次分別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健全完善人才安居樂業保障,支持建設一批人才租賃房、人才驛站、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責任單位:市房管局、市科技局,團市委,市委組織部)

(四)強化服務保障。制定航天產業企業目錄,定期走訪調研,了解企業發展需求,及時向企業推送產業政策、支持措施等服務,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推動相關企業快速發展。(牽頭單位:市經信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

(五)強化空間保障。加強不同層次規劃銜接,保障航天產業發展空間需求。對列入國家、省、市級重點建設計劃的項目,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鼓勵各區利用存量地、低效用地發展航天產業。(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各區人民政府)

本意見適用于在本市進行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并從事火箭、衛星、空間信息應用、地面及終端設備制造等商業航天領域及相關的企業和機構。本市已出臺政策與本意見不一致的,按照就高不重復的原則執行。本意見涉及的各支持條款,由牽頭責任單位制定細則組織實施;鼓勵簡化申報流程,支持具備條件的政策條款“免申即享”;所涉及的支持資金由區級統一兌付,市、區兩級財政按照1∶1的比例結算。

本意見由市發改委負責解釋。

本意見自2022年4月10日起施行,有效期為3年。

武漢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3日